3 脾占位病變什么意思
脾臟占位性病變是指脾臟組織,伴有良性或惡性腫瘤增生,臨床上統稱為脾臟占位性病變。依據脾臟占位性病變的性質不同,臨床上??刹扇〔煌奶幚?a title="醫學百科:方法" href="/fangfa_119090/" rel="summary">方法:一、如果患者因脾囊腫、脾血管瘤而引起脾臟占位性病變,由于以上病變屬于良性腫塊,體積較小的囊腫或血管瘤不會引起患者的臨床癥狀,可采用彩超和CT定期復查的方法,暫時不需要行特殊處理。如果在定期復查的過程中,脾臟良性占位性病變體積進行性增大,為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,可考慮行手術治療。二、如果患者的脾臟伴有淋巴瘤或惡性腫瘤增生,此時無論病灶大小,都建議患者盡早行脾臟切除,以免腫瘤細胞順血管、淋巴管引起全身的轉移和侵犯,造成嚴重的并發癥。
4 脾臟占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
1、脾臟血管瘤,為良性,常無臨床癥狀,多為體檢偶爾發現,典型表現是MRI:T1WI為低信號,T2WI為逐漸增高的高信號。CT平掃呈低密度,增強后其強化形式是從周邊開始,逐漸向中央充填,中央可形成纖維疤痕。較小的血管瘤增強早期即有明顯強化,并充填整個病灶,延遲與脾臟實質信號均勻一致或仍高于脾實質。
2、脾血管內皮肉瘤,為惡性腫瘤,臨床上多有腹痛、腹塊、發熱、消瘦和貧血,多數病人早期即可出現轉移,常見部位為肝、肺、骨骼。CT表現為脾臟增大,多數為孤立性低密度影,邊界不清,增強掃描酷似血管瘤,先從病灶邊緣強化,然后逐漸向中央充填,病灶內常伴囊變,囊變區不能充填,由于本病轉移早,仔細尋找轉移灶有助于鑒別診斷。
3、海綿狀血管淋巴管瘤,是一種血管性錯構瘤 ,腫瘤內含有海綿狀血管瘤和淋巴管瘤成分,腫瘤呈橢圓形或類圓形,在 CT 上呈等密度,密度均勻,在 MRIT1WI呈低信號在 T2WI呈高信號,信號均勻,增強后淋巴管瘤部分立即強化,而海綿狀血管瘤部分呈“漸進性強化”。
4、脾淋巴管瘤,也稱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管擴張癥,較少見。臨床上,多為中青年,病人一般無癥狀,除非較大的病變壓迫鄰近臟器而出現上腹部脹滿或輕微脹痛。淋巴管瘤并非真正的腫瘤,屬先天發育畸形,因局部淋巴管發育異常,淋巴液回流受阻,導致淋巴管不斷擴張而呈瘤樣改變。病理學上,本病為多房囊性結構,囊腔內充滿黃色淋巴液,囊壁襯以扁平上皮細胞,部分增厚的囊壁內可見少量平滑肌組織,纖維性間隔厚薄不一。按淋巴管的大小,本病可分為三型:毛細血管狀、海綿狀和囊狀,以囊性淋巴管瘤最多見。
CT平掃脾臟輕中度增大,內見單個或多個低密度影,邊界清晰病灶內可見纖維間隔,囊內CT值高于一般囊腫(因含蛋白成分),CT增強掃描,病灶周邊及纖維間隔可有輕度強化為其特點。
1、 脾轉移瘤:有原發腫瘤病史,多數病例脾臟增大,內有多發或單發類圓形低密度影,多數邊界清晰,增強掃描壁可見強化,可出現“牛眼征”。
2、 脾臟囊腫:臨床上多數無明顯癥狀,CT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的密度灶,壁菲薄,界限清楚,密度均勻,為水樣密度。增強掃描后無強化。
3、脾膿腫:患者多有明顯的全身感染癥狀,如寒戰、高熱、惡心、嘔吐、白細胞升高等,CT表現為單或多發的低密度病灶圍以較厚的壁.增強掃描可顯示增厚的膿腫壁.壁外有時見水腫帶環繞的低密度環,少數病例膿腫區可出現氣泡。
4、脾結核:臨床上有結核癥狀,如發熱、盜汗、乏力、消瘦、食欲不振、血沉加快、結核菌素實驗陽性,患者多為中青年,有肺結核史,多伴有腹腔其他臟器受累,CT示脾內有多發或單發低密度影,邊界清晰或不清,??梢姴≡顑然蚱涓浇锈}化病灶,增強掃描病灶無明顯強化,脾門或脾周可見腫大淋巴結,若增大淋巴結表現為中央低密度,周圍環狀強化,則提示結核可能。
5、 脾梗塞:無占位效應,脾內單發或多發的楔形或三角形低密度病灶,基底位于脾的外緣,尖端指向脾門,增強后病灶無強化。
6、 脾臟錯構瘤:臨床多無明顯癥狀,典型表現是含有脂肪和鈣化成分。增強錯構瘤邊緣可強化并有造影劑充填趨勢,但其一般不能完全填充。錯構瘤可合并囊變,囊變區無強化。其強化表現有別于血管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