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概述
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.的干燥樹皮。主產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湖北、陜西等省,多栽培。春、夏二季剝取近十年生樹皮,趁鮮去粗皮,曬干?;蚵癫赜?a title="醫學百科:稻草" href="/daocao_73473/" rel="summary">稻草內,使之“發汗”,至內皮呈黑褐色時取出,曬干,再刮去粗皮
4 特征
4.1 植物特征
落葉喬木,高達20m。樹皮和葉折斷后有銀白色膠絲,皮孔斜方形。葉互生; 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,長6~18cm,寬3~7cm,邊緣有鋸齒?;?a title="醫學百科:單性" href="/danxing_104132/" rel="summary">單性異株,無被,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; 雄花雄蕊5~10; 雌花柱頭2裂。翅果,種子1枚?;ㄆ?—5月,果期9—10月
4.2 藥材特征
板片狀或塊狀,稍內卷,長短不一,厚2~7mm。外表淡灰棕色,未去粗皮者表面粗糙,有不規則槽溝及裂紋,可見斜方形皮孔; 去粗皮者較平滑。內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,光滑。質脆,易折斷,斷面有細密的銀白色膠絲相連,富彈性,能拉至1cm左右。氣微,味微苦,嚼之有膠狀感
5 鑒別方法
取杜仲粉末1克,加氯仿10毫升,浸漬2h,濾過,濾液揮干,加乙醇10毫升,產生具彈性的膠膜。
杜仲在紫外光燈下,外表面顯暗紫褐色熒光,內表面顯黃棕色熒光,斷面顯紫色熒光。
取杜仲粉末2克,加蒸餾水20毫升,在50~60℃水浴上加熱1h,濾過。濾液滴在濾紙上,噴以三氯化鐵一鐵氰化鉀試液,顯藍色斑點(酚酸反應)。
取杜仲粉末2克加乙醇20毫升,在水浴上回流30分鐘后濾過。濾液滴在濾紙上,噴以20%氫氧化鈉溶液,顯淺黃色斑點。(紅杜仲顯紫色斑點,絲棉木不顯色)品質標志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5年版規定:杜仲用熱浸法測定,75%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1.0%。
6 藥材毒性
杜仲煎劑15~25克/千克給兔灌胃,僅有輕度抑制,并無中毒癥狀。小鼠連服同樣劑量共5天,亦未見死亡。給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574.1±1.0克(原生藥)/千克。小鼠腹腔注射600克(原生藥)/千克l次,動物出現伏臥,安靜,2小時后恢復正常活動,有時出現歪扭反應,觀察7天未出現死亡。小鼠腹腔注射500克(原生藥)/千克,每天1次,連續6次,動物未出現死亡。對于豚鼠,腹腔注射10~15克/千克后,3~5天內半數動物死亡。亞急性試驗,杜仲煎劑對大鼠,豚鼠,兔及犬的腎組織有輕度的水腫變性,對心,肝以及脾的組織無病變
7 分布區域
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,河南、陜西,甘肅等地均有栽培。主產于四川、陜西、湖北、河南、貴州、云南。此外,江西、甘肅、湖南、廣西等地亦產
8 石思仙的臨床應用
治療高血壓病以10%杜仲酊每次30滴,日服3次。共治119例,經1~23個月的觀察,療效滿意者51例(42.8%),平均治療9.1個月;稍進步者15例(12.6%);無效者53例(44.6%)。未發現不良反應。另有以5%杜仲酊每次5毫升,日服3次,治療124例,對早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好,在治療1個半月內有4例血壓降至正常;對重癥高血壓則不能遏制其發展。有人認為杜仲對自覺癥狀的改善較其它藥物顯著。曾用杜仲、利血平、利血平合并肼苯噠嗪三組進行療效對照,結果降壓效果以杜仲最差,有效率為50%,其它兩組分別為90%、95%;但自覺癥狀的減輕則以杜仲為最佳,占82.5%,其它兩組分別為65.1%:61.3%。實驗觀察證明,炒杜仲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壓作用大,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壓作用小